东海考略从族谱中看东海郡的变迁

2023/1/7 来源:不详

原题:《东海考略》_《明氏族谱》附录

本谱的先祖是以山东省莒南县石河峪村为起始的。之前呢?《族谱》在《序》中说:“旧说,余族自清初由东海迁莒,卜居石河峪庄。”《族谱》关于“祖籍东海”的记载,与相关史料的说法是一致的。民国庄陔兰《重修莒志》载:“氏族之兴,肇自古昔,一官一邑,各有本源,莒之已嬴,今竟阒如,晋南以来,诸葛、徐、刘、臧氏诸族,文学勋名,大显于世,而求其遗裔,渺不可得。今之诸氏,多于明初来自东海,以前皆无可考。”上世纪末官方的《山东省莒南县地名志》载:莒南约近百分之九十六的村来自东海,包括张、王、李、陈等一百多个姓氏。至于“明初”、“清初”,可以理解为是大移民事件的一个起始和延续,重要的是“东海”二字。那么“东海”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在哪里?

经考证,此“东海”应为隋唐以后的古“东海郡”。古“东海郡”,从其发展演化的历史看,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段。

秦汉时期的“东海郡”

今连云港市海州城南有座锦屏山,由大小九座独立的山体组成,古时叫朐山。《辞海》:朐山“即连云港市西南的锦屏山”、“秦于山侧置朐县”。《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年)第三次东巡,“立石东海朐界中,以为秦东门”,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已九年。秦统一时“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朐县,秦置,属薛郡。朐县也曾叫朐山县,在今连云港市海州区,是古“东海郡”核心区域最早、存时最长的县置之一。薛郡,即后来东海郡的前身。

据汉民族最早的总地志《元和郡县图志》载:“秦置三十六郡,以鲁为薛郡,後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郡为东海郡,领三十七县,理在郯县,属徐州。”此“东海郡”起源处,郡治在郯。古郯邑,氏族社会时,境为“东夷”之地,少嗥氏为黄帝族的一支,与夷族杂居,称为“炎”地,周时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元和郡县图志》:“故郯城,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古郯子国,孔子问官於郯子,即此地也。”

从《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载的东海郡的辖区、州属情况看,时间上当在汉武帝“州郡县”体制确立之后。武帝元封五年(前年)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刺史部,称名多用《尚书·禹贡》里的九州之名。此汉代继秦“郡县”制之后,“州郡县”三级体制之始。

至西汉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东海郡治郯县,属徐州刺史部,领二十县、十八侯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大部,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州市东部一带。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年)东海郡领十三县:郯、兰陵、戚、朐、襄贲、昌虑、承、阴平、利城、合乡、祝其、厚丘、赣榆(郁州)。郯县仍为东海郡治、徐州州治。《中国古地名考》:东海郡,故址在山东旧兖州府东南、至江苏邳县以东至海皆是,治郯,在山东郯城县西南三十里。其区域范围包括今天山东的枣庄、临沂、济宁局部,江苏徐州的新沂、邳县、睢宁,宿迁的沭阳,连云港的赣榆、东海、灌云、灌南等地。

秦汉时期的“东海郡”,其称名、辖区虽屡有变化,东汉时还经过了“东海郡”与“东海国”的多次反复,但其管理中心主要在今山东郯城一带。

魏晋南北朝时的“东海郡”

在今连云港市东、海州湾西南岸,还有一座山叫云台山,古称“郁州”,为《山海经》十洲之一。《水经注·淮水》:“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山自苍梧徙此,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南齐书·州郡志》载:郁洲古时在海中,周回数百里。明末“围亘三百里,筑三城”;至清康熙四十年(年),“海涨沙淤,海口渐塞”;康熙五十年(年),“云台山便与大陆连成一片”。郁州曾几度作为东海国治地,多年作为郡治、州刺史治地。

曹魏时,太和六年(年)魏明帝曹睿封文帝子曹霖为东海王,废除置于郁州的东海郡赣榆县,置东海国于郁州。最早在郁州置国的是西汉平帝。平帝元年(公元1年),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并将赣榆移治郁州。原秦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胶南)。

曹魏后,至西晋复置东海郡,其中赣榆县复置于太康元年(年),移治艾不城,后复移治郁洲。此时的东海郡领郯、祝其、朐、襄贲、利城、赣榆、厚丘、兰陵、承、昌虑、合乡、戚,十二县。元康元年(年),分东海郡置兰陵郡。永嘉以后,东海郡没于后赵。晋安帝时收复淮北,复置东海郡。

南朝宋明帝泰始中(公元年前后),青、冀、徐等州先后为北魏攻占,析赣榆县置郁州。以郁洲在海中,形势险固,且有田畴鱼盐之利,遂侨置青、冀两州刺史治于此。时侨置的青州,领9郡46县。一时间,郁州成为南朝政权的东北边防要地。

始兴于汉的州郡县行政体制,西晋初是最完善的时期,西晋末趋于混乱,到南北朝时期更加混乱。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东海区域始置东海县。又立西海郡,属青州(侨置)。刘宋末年,东海郡领襄贲、赣榆二县。又于今江苏镇江一带置南东海郡,领郯、祝其、襄贲、利成、西隰、丹徒、武进等县,属南徐州。南齐建元初,于今江苏省涟水县一带置北东海郡,领襄贲、僮、下邳、厚丘、曲城等县,属冀州(侨置)。

东魏武定七年(公元年),得南梁青州北海郡(侨置)之地,置东海郡,领赣榆、安流、广饶(梁侨置)、下密(梁侨置)四县,属海州。武定八年(公元年),复置郯郡,治郯县,领郯、临沂、建陵、归昌四县,属东徐州。东魏始,东海郡与郯郡分离。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无论三国时东海国的设立、南朝时州郡县的侨置,还是东魏时东海郡与郯郡的分置,尤其郁州、海州等地的发展,标示着其区域中心的地位正在形成,隋唐以后的古“东海郡”已具雏形。

隋唐至清末的“东海郡”

隋唐以后的东海郡,绕不开海州。海州始置于北朝东魏武定七年(年),时辖东彭城郡、东海郡、海西郡、沭阳郡、琅琊郡和武陵郡,领安东、渤海、赣榆、海西、朐县等19县。

隋开皇三年(年)废天下诸郡,大业三年(年)改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县,领朐山、东海、涟水、沭阳、五县。自此,以朐山为中心的隋唐以后的东海郡正式确立。郡治朐山县,后来发展为海州城。

唐高祖武德四年(年),废东海郡,置海州、海州总管府。海州总管府领海、涟、环、东楚4州,海州辖朐山、龙苴、新乐、曲阳、沭阳、厚丘、怀仁、利城、祝其9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年),改州为郡,海州改为东海郡,领朐山、东海、沭阳、怀仁四县。唐肃宗乾元元年(年),复改为海州。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分天下为十五路,海州属淮南路。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海州属淮南东路。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海州改为西海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后改为海宁府。至元二十年(公元),海宁府改为海宁州,属淮安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海宁州复改名海州,属淮安府。清康熙元年(公元),从江南省分出安徽省,海州属安徽省淮安府。康熙五年(公元),淮安府复归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江南省改名江苏省,海州属江苏省淮安府。雍正二年(公元),海州升为直隶州。明清两朝海州未设县。

隋唐至清末,海州与东海郡之间,官方名称经常变换,但其治地基本没变过,辖区也无大的变化。日常言语中二者经常代指,“海州”即“东海”,“东海”即“海州”。

民国时期的“东海县”

《海州区志》载:民国元年(年),南京临时政府裁州存县,改海州直隶州为东海县,县治设于海州城内。同年4月,析东海县东南境11镇置灌云县。民国3年(年)6月,江苏省划设5道,东海县隶属徐海道。民国16年(年)4月,道废除。民国18年,海州划为东海县第一区,区公所设于海州城内。民国22年(年)后,江苏省试行行政督察区制,东海县先后属江苏省第十三、第八行政督察区和东海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于海州城内。

民国28年()3月,日军侵占海州后建伪县政权,后成立东海县治安维持会和伪东海县政府;民国东海县政府转移农村,至民国30年(年)冬解体。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年)第八行政区属徐州绥靖公署,辖区及行政专员公署驻地未变。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封锁陇海铁路,东海县境域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两个抗日民主政府。铁路南于年11月建立的东海县民主政府属华中局淮海区,大部分地域属沭阳县,包括今东海县安峰镇、曲阳乡、房山镇、平明镇和张湾乡南部。铁路北于年8月建立海陵县民主政府,先后属山东省鲁中南行政区、滨海区、临沂专区。年11月,海陵县更名为东海县。路南东海县于年5月撤销,辖区并入沭阳县和灌云县,此后只有路北一个东海县,属山东临沂专区。

解放以后的“连云港市”

《海州区志》载:民国37年(年)11月6日,驻守海州地区的国民党44师弃城西撤,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海州城。新政权合海州、新浦及东境连云市成立新海连特区,属山东鲁中南行政区公署,下辖新海市、连云市和云台办事处。同年11月15日,成立以海州城为中心的新海市锦屏区,区公所设于海州城内。年11月25日,新海连特区改称新海连市,锦屏区隶新海连市。年12月,东海县河南乡划归锦屏区。年5月1日,新海连市与东海县合并称新海县。同年11月,改锦屏区为新海县第四分区。年12月,撤新海县,恢复新海连市建制,同时改新海县第四分区为新海连市锦屏区。年7月锦屏区易名为海州区,仍隶新海连市。

期间,东海县在年12月与新海连市分置后,治东石榴树村,隶属山东省临沂专区。年1月,东海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同时,沭阳县将原属东海县的房山、安峰、平明等地划归东海县,郯城县也将桃林、山左口一带划归东海县,10月东海县移治新海连市海州城。年11月,东海县由海州城迁治牛山镇至今。

年1月,新海连市改属江苏省。所属海州区,于同年11月经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海州区人民政府。年11月,海州区人民政府改称海州区人民委员会。年9月,政社合一,称海州人民公社。年10月1日,新海连市因港得名改为连云港市;年升为江苏省省辖市,海州区隶属关系未变。年5月改海州人民公社称海州区人民委员会,年11月成立海州区革命委员会,年12月复称海州区人民政府。年6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海州、新浦两区为新海区。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海州、新浦两区分治,恢复海州区建制。年6月经连云港市政府批准,成立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区政府派出机构。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浦区、海州区,设立新的连云港市海州区。

两千多年历史的海州城,从隋唐时的东海郡到今连云港市,一直都是这一地面上的行政中心。与之相伴相生的无论东海郡、东海县,还是连云港市,同样也是生生不息演化了两千年。

记住“东海”那个地方

本族谱《序》中的“东海”,以及明清各大谱牒所言称的东海、海东(海州与东海简称),即为隋唐以后的古“东海郡”,也即今连云港市所辖区域,包括今海州、赣榆、东海、灌云、灌南、连云等广义上的大东海。就是说,凡今连云港市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的那片区域,都是可以被言之为“东海”的地方。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从明洪武初年的年,到明末清初,到今天,时间的年轮已经走过了六百多个春秋。当我们打开自己的族谱,当我们试图寻觅先祖的足迹时,我们应该知道:在美丽的黄海之滨,在枝繁叶茂、蜂飞蝶舞的锦屏山下,在山泉盈盈、草长莺飞的花果山侧,在那百里之遥的古朐县、海州、郁州等地,长眠着我们的祖辈,那里便是我们并不遥远的故乡!

.09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