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云镌刻在非遗文化里的时光之美
2023/2/3 来源:不详“有很多老手艺、老工艺、老戏段,我们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没听过了,对于这些‘00后’的孩子,他们更是很难真正地了解‘非遗’二字的内涵和意义的,更不会用心去领略、感受那些镌刻在非遗文化中的时光之美。”画糖画、捏面人、淮海戏、工鼓锣、唱麒麟……趁着周末,江苏省灌云县“80后”市民任先生夫妇特意带着孩子来到大伊山景区南门广场,这里正在举办的“县乡村三级联动非遗展示”活动让孩子大开眼界,任先生也感慨万千:“在孩子们一阵阵的欢呼声中,我的童年也回来了。”
孩子们在主会场欣赏糖画制作(夏兴俭摄)
6月11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灌云县“县乡村三级联动非遗展示”的第三天。“主会场、分会场展示活动余场,线上线下观众近10万人次。”灌云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马兆同介绍,展示活动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主题,用巡演、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全县人民群众近距离体味家乡文化遗产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乡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的无价瑰宝,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篇章。
地处黄海之滨的灌云,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众多、风格独特的城市。省级“非遗”项目:灌云形意拳的传承人马士超是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也是灌云形意拳的主要传播人,他对形意拳在全县的推广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明末清初发展至今,形意拳在灌云有良好的民间基础。在网络时代大环境下,非遗要坚持走普及和交流之路,广泛参与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传承普及和‘走出去’交流推广活动,在更多层面、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内传播和展示传统文化。”
而在灌云的广大农村地区,另一省级“非遗”项目:淮海戏更是长期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作为淮海戏的发源地之一,淮海戏在灌云不但能适应舞台演出,也能在街头、乡村“摆地摊”,因此受到灌云人民多年的喜爱。灌云淮海剧团年年送戏下乡,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各镇街、村社。
“非遗”展示村级专场活动现场(夏兴俭摄)
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份,灌云县有非遗保护项目95个,其中,省级项目5个,市级项目29个,县级项目61个;非遗保护传承人达余人,其中省级传承人5人,市级传承人23人。“这么多‘非遗’项目,是灌云的骄傲,更是历史的瑰宝。而对它们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融入现代生活中去,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举办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展示周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马兆同说,“非遗是匠心、是手艺、是美食,更是传承,加强‘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内涵阐释、价值利用,培育代表性的非遗旅游精品线路,通过文旅融合,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在年轻人心中扎根,助力城乡文化繁荣、文明创建和乡村振兴,这才是保护、赓续‘非遗’文化根脉的应有之义。”(记者张伟伟通讯员夏兴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