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云这份文明实践答卷,芦场人得满分
2024/5/30 来源:不详“看这动静,这场雨不会小啊。”
“快拿上‘家伙’去村部大场,那里散放着几十万斤刚收下的村集体小麦呢,不抢收起来,下雨就糟了。”
“一组的人来了。”
“二组的人来了。”
“三组的人来了。”
……
6月8日凌晨3点,天空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江苏省灌云县圩丰镇芦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上,突然人声鼎沸,响起一片嘈杂声。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片由多人发出的嘈杂声让人心安。
“各位父老乡亲,感谢大家深夜赶来。一组负责这边,二组负责那边,三组负责那边……小麦堆起来后,用防雨布盖好。时间紧急,请大家赶快抢收。”嘈杂声中,一句响亮有力的声音让广场上瞬间安静下来,大家有序而紧张地忙碌起来。
正是夏收大忙时节,面对深夜里突然袭来的恶劣天气,是顾小家还是大家?芦场人用实际行动给这份有关集体主义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考卷写出了满分答案。
“当时广场上晾晒着先期收割、集体经营的亩小麦近30万斤粮食。由于天气预报没有雨情,村干部就没有安排集中堆放粮食。30万斤小麦如果遭受雨淋,村集体将损失惨重。”看到电闪雷鸣的恶劣天气,突然惊醒的芦场村党总支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刘加成心急如焚,“赶去村部的路上,我想先去广播室播发个求援通知,正在考虑如何措辞,就在这紧急时刻,风沙四起的昏暗路灯下,只见一群一群的人正从四面八方赶往村部,我的视线顿时模糊了。”
年逾80的老村支书董正凯赶来了;
70多岁的老党员苏云龙赶来了;
身体不好、长期服药的村民孙严香、陈长花赶来了……
广场上瞬间聚起多人,他们有开铲车的、开小拖车的,拿木锨的、扛扫帚的,拎着笆斗、簸箕的。没用半小时,30万斤粮食就被抢收、堆放好,十几个壮年男子用防雨布把麦堆盖得严严实实。
这时,暴雨倾注而下,大家迅速跑进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道德讲堂里躲雨。
“各位父老乡亲,要不是大家及时赶来抢场,村集体就会遭受大损失了。”
“刘书记啊,你这话就见外了,村集体的大锅里有,我们的小碗里才有啊。”
“还得感谢大家对村集体的支持啊,去年我们从大家手里流转0亩土地时,大家不说二话。”
“你刘书记不也都是为了大家着想嘛!集体有钱好办事啊,村里哪年不是从集体收入中拿出几十万块钱来铺路修桥、疏浚河道、绿化村庄、亮化村路啊。”
“这都是村里应该做的啊。就说这几件事吧,你们哪家没出工出力做志愿者啊?没有大家的支持,村干部每个人就是十双手也忙不过来啊。”
“刘书记,这几年还是你们村干部辛苦啊,你带领班子给我们建起了农村文化大舞台,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实现了村集体生产发展,集体经济壮大了;发展特色农业,让大家富起来。如今咱芦场村变美了、变亮了,全村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说得好啊!”
……
室内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暴风雨夜,一场抢收行动顿时变成了干群谈心会,村民们你一言我一句夸起了村干部,村干部们连声感谢村民们对集体工作的支持。一句句暖心话拉近了干群心,让大家觉得再大的暴风雨也不可怕,再黑的夜也会迎来天明。
芦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道德讲堂内,顿时有一种暖融融的气氛在滋长蔓延,大家坚信今年又会有个好收成。(记者张伟伟通讯员夏兴俭何卫东)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