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重创美军王牌先拿日寇小试牛刀
2023/4/25 来源:不详——主攻美军“开国元勋师”的汪洋将军传奇人生(二)
陈辉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战争中茁壮成长,是汪洋的成长经历。抗日战争是汪洋从秀才成长为我军杰出将领的摇篮。
年8月,汪洋在抗大毕业后,分配到豫北师旅团1营3连任副排长。同年底,部队转移至晋东南,汪洋调团部任宣传干事;年5月,调一营任教育干事;6月,调团部任见习参谋;9月,调二营6连任副连长;年1月调新四旅司令部任作战参谋。
任 师师长时的汪洋
抗战初期的敌后,八路军处在集中整训,分散游击创造根据地的环境中,也是汪洋踏上实际工作的初期,他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战斗经验,什么都从头开始学习,他虚心求教,上级分配什么他做什么,领导叫干啥就干啥,尽管分配他做宣传干事,他觉得不适合,但还是服从了组织决定。
汪洋是抗战初期 批到部队的知识分子,部分工农干部有时候看不起他们,说知识分子说得多做得少,不会做工作,不会打仗等等,对他刺激极大,觉得自己历史短,没有经验,但他通过努力很快扭转了大家对这位知识分子干部的看法。
年初,汪洋从延安到达抗日前线,先在八路军师旅团任副排长、副连长,后任团旅司令部作战参谋。两年间,他随军转战晋东南、冀鲁豫、豫皖苏,圆满完成了侦察、扰敌、袭击等作战任务,受到多次表扬。到团、旅更是十分得力地协助首长组织部队行军、宿营和作战。一有战斗任务,他都深入一线帮助营、连组织指挥,战后又收集资料,汲取经验教训,总结上报,受到领导的好评。
年4月,汪洋随新四旅由晋东南出发,经河北、山东南下到达淮北淮上后,部队改番号为新四军新4师10旅,在怀远、风合地区开辟根据地。年春,10旅西进颍上地区反击顽匪军李仙州部队,失利后于同年夏东转津浦路东皖东北地区休整,同年秋东进至苏北淮海区。
年部队到达淮上后,汪洋由旅司令部调29团任作战参谋。部队南下途中行军作战非常疲劳,生活艰苦,到达淮上新地区后,由于群众未发动,供应十分困难,部队指战员情绪普遍低落,部分人员悲观动摇逃跑。
年春反顽斗争失利,部队损失较重,又处在敌伪顽匪特的联合进攻中,部队兵员不足,供应更加困难,情绪更坏,后来转入皖东北得到补充休整后才逐渐恢复元气。在这一时期艰苦困难的斗争环境中,汪洋在政治思想上始终是坚定的,相信党的领导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认识到西进反顽斗争失利只是局部的,决心在最艰苦困难的环境来锻炼自己,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在战斗中勇敢地锻炼自己,东进时他曾两次化妆便衣深入敌伪区,侦查津浦铁路,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年秋,10旅部队进入淮海区根据地,年与地方武装合编,29团编为淮海军分区 支队,坚持东海、灌云、沭阳地区斗争,汪洋仍任支队作战参谋。
年12月,日军为适应太平洋战争的需要,巩固其在华中占领区的统治地位,对我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更加疯狂的“扫荡”,建立大量据点,“蚕食”我根据地,使淮海区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当时抗日根据地所处的形势,提出:“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兵团群众化”的方针,形成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进一步开展全民性战争。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10旅整编为4个支队,下属12个小团。汪洋所在的29团(原团)编为一支队,下属一、二、三团。不久,汪洋被任命为二团团长、灌云县委书记兼任团政委。全团4个连,每连余人,在敌人盘踞的东海、灌云、沭阳地区内,开展武装斗争。
当时,汪洋刚满22岁,年轻有为。淮海根据地是形势最严峻的时期,汪洋开展游击活动的东海、灌云、沭阳仅剩下10余个自然村的一小块地方,从中心区可以清晰地听到四周敌据点的枪声。敌人为防止我军夜袭,每天入夜都在据点周围点燃一堆堆柴火,站在高处举目望去,烽烟四起,火光烛天,使人很难接近。到了白天,敌人采用所谓“篦子战术”,分进合击,反复“扫荡”,妄图消灭我军和根据地。面对如此艰难复杂斗争局面,汪洋率领二团游击穿插于根据地内外,正确地判断敌情,与敌人周旋。
一天夜里,汪洋带领部队连续急行军,摆脱敌人的追击,到达了一个村庄。大家都很疲劳,希望就地宿营。汪洋估计,敌人虽然扑了个空,不会甘心,还可能跟踪追击。于是,他一改平时的神情语气,严厉要求部队继续转移,决不能停留。果然,部队离开这个村庄不久,敌人又追来再次扑空。事后,战士们更加信赖汪团长。原来对他还有疑虑的老红军干部,也刮目相看,称赞他:小汪洋,不简单!
其实,汪洋完全清楚,并非自己能神机妙算,而靠的是侦察人员提供的准确情报。那时反“扫荡”斗争中,就有一位年仅十 岁的小战士,人们都叫他小三子。经常独自一人深入敌后,执行侦察通信任务。在公路边,他以黄豆计算来往敌军数目,及时报送团部,让汪洋判断敌情、决定我军行动有了可靠的依据。小三子那沉着冷静的表现,准确无误的情报,使汪洋终生难忘。
为打破敌人的“封锁”“蚕食”,在机动灵活地转移部队、保存自己的同时,汪洋组织全团积极发动群众,开展了以交通战与麻雀战相结合的对敌斗争。
淮海区地势平坦,遍布小河沟渠,地下水位高,又多是泥沙性土壤,不适合像华北平原那样发动地道战,当地军民就采用在地面上挖堑壕的办法来对付敌人。从年初开始,汪洋率部队组织民兵与群众,白天在远离敌人据点的地方挖,晚间就到敌人据点的附近挖。经过一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在村与村之间挖通了像蜘蛛网状似的交通壕,既可以阻碍敌人行动,又可以疏散群众,掩护部队袭击敌人。故称之为交通战。
麻雀战是组织民兵利用交通壕,日夜不停地监视敌人的活动,只要敌人一出动,民兵即鸣枪报警,接着在远处响起号声。敌人不明实情,以为有我主力部队活动,便不敢离开据点。这既能牵制敌人,还有利于我军伺机袭击据点内敌人。
年4月,根据新四军三师的部署,为保卫麦收,配合盐阜区反“扫荡”斗争,淮海区发起了持续3个月的夏季攻势。
汪洋熟知,战争的逻辑是你死我活,有你无我,为了战争整体的胜利,必须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指挥员的智慧所创造的价值,是在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过程中,尽力避免无谓的牺牲。如果指挥员失误,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偏差,都是要以战士无谓的流血和牺牲为惨重代价的,尤其是他的下属多是当地江淮人民的子弟,一有伤亡,影响甚大。所以,每次战斗到来,汪洋都是倾注心血,精细策划,亲自看地形,察敌情,身先士卒,指挥靠前,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 的胜利。
连五庄为此次夏季攻势的首战目标。它是距离汤沟据点西南5公里的支撑点,位于灌云县境内的六塘河交通线上。4月8日一支队三团及二团一部对连五庄之敌发动进攻。三团担任对东村敌人攻击,汪洋率二团二连、三连对西村攻击。战前,他带领连队干部到现地侦察,作出具体部署。战斗打响后,为减少部队伤亡,汪洋与三连副连长邱永生带1个班匍匐进至距敌10余米的鹿砦下,借助敌人点燃的照明柴,通过仔细观察研究出拉开鹿砦的方法,为突击队扫清了通道。接着,用1门82平射迫击炮,在距离敌50米的阵地上发射,将敌据点砖房的西北角打开了一个大洞,三连以1个班乘势架梯子爬上房顶,用十字镐在房顶刨开一个小洞,塞进手榴弹。三连主力利用手榴弹爆炸的效果,迅速冲入据点,与守敌搏斗厮杀,敌大部被歼,少数突围也被二连截获。此战,我军全歼守敌余人。汪洋所率两个连仅以伤亡6人的代价,歼敌余人。汪洋又乘胜率二团攻克连五庄以南的王杭据点,全歼伪军60余人,我军无一人伤亡。这一个接一个的胜利,震慑了敌伪势力,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提高了团队战斗力,改变了东、灌、沭地区抗日斗争的形势。
8月,为扩大夏季攻势的成果,我军利用青纱帐的掩护,继续对日伪军发动攻击。汪洋率二团包围驻守秦西圩据点的多名伪军,利用伪军家属喊话,开展政治攻势,使敌人军心涣散,乘夜逃出据点,我军不战而胜。8月3日,汪洋带1个连进入秦西圩,副团长李延培率另1个连在秦西圩北面控制有利地形,以便内外呼应,待机而动。
次日晨,有多名日军加上多名伪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向秦西圩反扑。汪洋为便于观察,登上炮楼顶端,居高临下指挥部队作战,连续打退敌人数次冲击。激战中,敌人—发炮弹打来,汪洋和身边的两名战士都负重伤,一名班长当场牺牲。汪洋身中弹片13处,血流如注。二团在政委刘镇山指挥下坚守一整天,而后由副团长李延培率1个连从东北方向对敌人发起攻击。在我内外夹攻下,敌被击退。战后,淮海军分区授予二团“攻必克,守必坚”的锦旗一面。
汪洋这次负伤治疗的情形,曾向其夫人周湘玟谈及。他逝世后,周湘玟以“六块弹片”为题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刊登在1年7月5日的《人民日报》上,讲述了汪洋治伤的往事:“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开刀时连麻药也没有。 一位从国民党部队起义过来的医官把汪洋放在一块门板上,一边叼着烟,一边为汪洋做手术。汪洋右胸锁骨下一处弹片进入较深,那位医官打开伤口后,用手去抠,却怎么也抠不出来。他气得一边骂娘,一边任烟灰落在汪洋身上。 次取弹片失败,医官只得把汪洋的伤口缝合上。尖锐的弹片在体内肆虐,汪洋的痛楚可想而知。不得已,医官又第二次为他开刀。同样的门板,同样的没有麻药,同样的打开了伤口,同样的抠,同样的抠不到,同样的骂娘……但这次医官却没有再为他缝上伤口,而是下决心把2.5公里外的一个小卫生员叫回来,让他来抠。汪洋的伤口就是这么打开着,躺在门板上等……卫生员当然也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为他抠……但 比较年轻手巧的卫生员总算把弹片抠出来了。”
1年5月17日,是汪洋遗体火化的日子。儿子在捡拾父亲的骨灰时,捡到了大小不等的6块弹片。这些弹片侵蚀着他的身体,损害着他的健康,整整58年!他就这么带着这6块弹片继续抗日,继续参加解放战争、继续参加 ……直到生命的 一刻,他才得以彻底摆脱它们的折磨!
年5月的一天,距离秦西圩之战50年,汪洋写了一首“激战秦西圩”的七绝,追忆往事:
痛歼鬼子秦西圩,
中弹十三血染衣;
鬼子报复来扫荡,
任兄护我出重围。
对当年的秦西圩之战进行回顾,对战友任茂如表达了感激之情。
年4月至8月,汪洋调军分区整风训练队学习,然后仍回原部工作,年春调任支队参谋长。
在担任作战参谋和团长期间,汪洋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在自传中写道:“在任作战参谋期中,工作是安心积极的,也较熟练,显著的是战斗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多次对敌伪顽匪的大小作战中,我都积极主动的争取参加,并深入到主攻部队 头,帮助指挥员了解情况,组织战斗,战后检查总结战斗,这种做法使我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战斗经验,给我以后在军事工作上的进步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独立第二团工作期中,年春初到二团时正值敌伪大举扫荡遍设据点,根据地缩小很多,情况很严重很紧张,部队为地方武装,战斗力弱。而我自己在独立领导工作能力上、指挥经验上都不丰富,但情绪高、有信心、有决心搞好部队完成任务,经过年春几次反扫荡战斗及夏秋冬季的和年秋季歌词战役反击中的战斗锻炼,使我在独立领导工作能力上独立判断情况、组织战斗、指挥战斗经验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对二团部队战斗工作有显著的提高,可以说在二团工作的两年是我历史上工作和战斗进步较快的两年。”
年初冬,苏北战场的日军收缩防线,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转到新四军,汪洋带领部队开展大练兵活动,准备迎接与日寇的决战。从反“扫荡”的游击战到“拔据点”的攻坚战,汪洋进一步认识到,战场瞬息万变,虚实难测。两军争斗,既要有系统、周密的作战部署,还要有实施这一部署具体可行的举措。一着不慎,便会贻误战机,影响战斗。在练兵整训中,他认真总结了连五庄攻坚战的经验,仔细地研究了日伪据点防御及设置障碍的规律,对其据点内外的房屋、碉堡、围墙、外壕、铁丝网、鹿砦等工事及障碍物,逐项进行研讨,并分解为攻坚战斗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集中群众智慧,逐个加以解决。他还请来最有经验的铁匠、木匠,通过反复试验,研制出轻便灵活的剪铁丝网的长把剪子,过外壕、上围墙的梯子,以及挖墙刨洞的小铁镐等工具,然后模拟实战条件,组织部队反复演练,使全团攻坚的战术技术水平大为提升。
年2月7日,侵占沭阳城的日军,为恢复沭阳至宿迁的公路交通,派出日军米森小队60余人和伪军余人,进驻叶圩子设置据点。叶圩子位于沭阳城西南23公里的沭宿老公路交界处,是一个只有20多户的居民点。日伪军抓丁派夫在圩墙外挖了外壕,壕外的重要地段铺设了铁丝网鹿砦、照明柴等障碍物,并以日军防守叶圩子南半部,以伪军防守北半部。
敌叶圩子据点伸人到我淮海根据地内,10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刘震,决心集中兵力拔掉这个据点。原计划由一支队三团在叶圩子南面担任主攻,二团作为预备队;四支队十团从北面实施主攻。到2月12日17时,因为十团远途行军刚至,部队极度疲劳,不宜立即参战。刘震司令员指令汪洋率二团代替十团主攻。此时,距开始总攻仅有两个半小时,汪洋迅速下定决心,自己率一连、二连向据点东北角进攻,由政委任茂如、副团长李延培率三连、四连向西北角进攻,突破后,两路东西对进,歼灭据点北部伪军,再协同三团歼灭南边的日军。
19时30分开始总攻,担任前沿突击任务的二连、四连,按照前一段训练的方法,拉开鹿砦,剪开铁丝网,架起梯子,顺利突入围子。汪洋随即令二梯队一连、三连投入战斗。经过激战,全歼北部的伪军后,向南发动进攻。一连1个班与日军展开肉搏,班长将顽抗的米森小队长刺死。与三团协同,经6个小时顽强战斗,至2月13日清晨,将日伪军多人全部歼灭。
说来也巧,那天正是年的农历春节,在根据地人民欢度春节庆贺胜利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参战部队光荣凯旋。次日,一支队借春节欢乐的热烈气氛举行祝捷晚会,二团受到表扬。刘震司令员亲自到会祝贺慰问,勉励部队再接再厉.准备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为扩大淮海根据地,积极准备大反攻,一支队奉命配合新四军三师特务团,歼灭淮安以东石塘镇、赵徐庄两个据点的敌人。这时,汪洋已由二团调任支队参谋长,他到一团组织指挥攻击石塘镇据点之敌。汪洋考虑,石塘镇与赵徐庄一共有多名伪军防守。石塘镇与叶圩子据点相比,后者是个只有3座院套、4幢草屋的小居民点,攻击距离短,工事相对简单。而前者是一个乡镇,有又高又坚固的圩墙和碉堡,外围开阔不易接近。
石塘据点的攻坚战怎样才能做到既顺利突破,又尽量减少部队伤亡呢?汪洋不由得想起刚到淮海区时的程道口战役。那次战役是年10月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亲临指挥,攻克一个由国民党顽军0余人据守被其吹嘘为“兵精粮足固若金汤”的大据点,除顽首余人逃窜外,其余全部被歼。在这次战斗中,我军利用土工作业进至据点围墙之下,隐蔽接敌,抵近攻击,大大减少了突击部队的伤亡。战役胜利后,淮海军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还传来了陈老总打程道口使用的绝招:大挖交通壕,直逼敌据点下。对此攻坚技术,汪洋印象极深。
于是,根据程道口战役的经验,汪洋组织部队在攻击石塘据点前夜,突击构筑了供一个尖刀连进攻出发地所使用的交通壕、堑壕及支援火器发射阵地,前沿直抵敌外壕铁丝网约米左右。5月13日,在炮火的有力支援下,一支队与友邻分别对石塘、赵徐庄之敌发起攻击。经一昼夜激战,攻克两个据点,全歼守敌。这是汪洋 次运用近迫作业技术作战。虽然战前部队未经训练,但在现地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基本上达到了运动部队、隐蔽部队、抵近突击、减少伤亡之目的,为随后收复淮阴城攻坚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年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 一战》的声明,号召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10日、11日,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部队向一切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进攻,迫使敌伪投降,如遇拒绝缴械投降者应坚决消灭之。由此,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大反攻的阶段。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盘踞在淮阴、淮安等地的伪军拒绝向我苏北抗日军民投降,纷纷接受国民党政府改编,新四军三师决心先收复淮阴,再克淮安。
淮阴是一座历史悠久古城,京杭大运河在其北侧流过,历来是苏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水陆交通的枢纽。年2月被日军占领,成为其侵犯我江淮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此时,日军撤走后,被国民党改编为第6军28师的伪军潘干臣部进驻,加上原有的反动武装,共有守敌余人。他们凭借深沟高垒和密集工事,吹嘘自己是“曲线救国的胜利者”,淮阴是“攻不破的铁城”。
依据当时的局势,新四军三师恢复了10旅建制,另组淮海军分区。一支队改编为29团,汪洋仍任参谋长。三师首长决定,集中6个团兵力,由10旅旅长刘震统一指挥,收复淮阴城。
苏北根据地人民听到我军准备解放淮阴、淮安的消息,无不欢欣鼓舞,踊跃支援前线。为了让部队顺利越过淮阴城壕,万名民工在3天内挖通了30公里水道,排净了城壕的水。8月27日至30日,各部肃清了淮阴城外据点的敌人,卡断了淮安敌人来援的通道,形成了合围歼灭淮阴守敌的态势。鉴于淮阴城北紧靠运河,易守难攻,刘震旅长决定:以10旅3个团担任城东北与城东、城东南方向的主攻和攻击,其他3个团分别在城南、城西方向担任助攻和佯攻。这是10旅抗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攻坚战。汪洋到担任城东南方向进攻的29团突击营帮助指挥。他参照石塘镇攻坚的经验,组织部队挖交通壕直至城下3米附近,赶制登城用的10余米高的云梯,并用大量草袋装上泥土,在距城墙约米处,堆积成数座高达10余米的高台,作为重机枪和82迫击炮的火力发射阵地,有力地保障和掩护部队的攻击行动。
9月6日总攻开始后,29团支援冲锋的火力,迅速在城东南角轰开了一段城墙,并压制敌人的火力,突击营以伤亡10余人的代价,从东南角缺口突人城垣,与兄弟团队一起,仅用90分钟时间胜利结束战斗,击毙伪师长潘干臣,俘敌0余人.使沦陷日伪铁蹄下近7年之久的古城淮阴,又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新四军首长发来嘉奖电称:“淮阴之敌赖我指战员奋勇用命,于短促时间内突入敌伪坚固城防据点,击毙敌酋,解放淮阴城,使我苏北、苏中、淮南、淮北打成一片,殊堪嘉慰”。
随后,新四军三师7旅、8旅又攻克淮安城,全歼守敌余人。
至此,抗日的战火终于熄灭,江淮大地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多年后,汪洋有感于抗日战争胜利,曾赋诗纪念:
手缚苍龙国耻除,
河山万里绘新图。
愚公代有挖山志,
环宇当惊华夏殊。
抗日战争是汪洋从知识分子到作战部队指挥员的成长时期,回顾他走过的抗日战争岁月,汪洋的两位老领导有过这样的评说。一位是汪洋刚到团时的老团长,后来出任福州军区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他回忆起与汪洋共同度过的抗战时光,颇为动情地对汪洋说:那时,部队中多是工农出身的红军干部,像你们这样年轻的知识分子干部很少,又不能老让你们待在机关里,可放到连队去还怕有伤亡。看来,你们还是要到基层去,在战斗中成长啊!
汪洋在旅和10旅时的老旅长刘震将军,在回忆录中也有过这样的评价:“部队中有些知识分子干部,由于能较好地接受新的事物和理解问题,经过战斗锻炼和自我努力,成长较快,在团、师岗位上都作出较好的成绩。胜利来之不易,在艰苦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团长宋耀南等壮烈牺牲,团长汪洋等光荣负伤,他们为了国家民族,为了淮海人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抗战时期,汪洋通过在基层带兵和实战磨炼,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独自领兵作战的 指挥员。
本作品版权归“晨晖军事”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