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污名中国经济的内循环
2022/10/6 来源:不详发展科技,提升经济安全,在美国的各方围堵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无相财经出品
最近几个月,中国经济最热的主题词,无疑是“内循环”。
6月18日,“内循环”的官方地位得到副总理的确认:
“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具体的考虑是:
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不过,坊间有一些声音,却不怎么看好。
他们说中国自此将要“闭关锁国”,走上“内卷化”的不归路。
甚至还有人嘲讽,觉得这是走朝鲜的老路。
那么,这些推测和担忧有几分道理呢?
抱着不黑不吹的态度,无相君认为,首先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从“外循环”到“内循环”的转变逻辑是什么?
第二,为什么要发展“内循环”?
第三,“内循环”的经济可行性如何?
1
“内循环”的转变逻辑
之所以强调“内循环“,其隐含的前提是,中国过往高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外循环”。
那么,“外循环”在过去是如何驱动中国经济的?
根据世界银行年的一份研究,在到年间,资本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 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以上。
那么资本为什么愿意来?
很简单,中国是从贫穷国家起步的,早期的中国主要的出口竞争力来自于劳动力成本。
美国工人一小时30美元,中国工人一小时30人民币。
这时,境外投资者当然愿意在中国买机器,建工厂,他们的目的是以中国为生产基地进行出口,扩大自己利润。
最近几年,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但供应链优势却逐步显现。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形成了不少地理相邻,生产工序互相衔接的制造业集群。
其中产生的效率提升,形成了新的出口竞争力。
因此,“出口导向”这个增长策略,中国虽然用了四十年,但今天仍然不过时。
另一方面,外资在赚钱的时候,国内的工业、经济也在实现现代化。
过去的低技能劳动力正在大规模转化成为中高技能产业工人。
在效率方面,我们引入了国外的技术和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仅仅成为全球 出口国,也在出口质量和全球价值链中的相对位置也逐步提高。
一个直观的指标,就是制造业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比例。
这可以理解为中国出口中的“国产”程度,这个比例越高,意味着中国出口业者创造价值的能力越强。
根据OECD数据,中国大陆在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电脑、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业中,国内附加值比例从年的56.9%,快速增加到年的71.7%,上升速度之快非常罕见。
当然了,经济外循环也是有客观条件的。
是稳定、友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中国在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出口大爆发,就是 的例子。
第二是持续的资本流入: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年,含有境外投资的高科技企业占中国全部高科技企业数量的20%,40%的雇员数量,42%的营业收入,以及62%的出口。
显然,目前,上述两个关键条件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
年,中美 明显改变了国际贸易环境。
年的新冠冲击,则让许多外国投资者意识到将全部产能集中在中国,或许是最经济的安排,但绝不是最安全的安排。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
日本政府在疫情爆发之后,迅速颁布政策,帮助日本企业从中国疏散产能。
美国、韩国,也都有计划从中国迁移部分产能。
显然,中国“外循环”的路径遇到了麻烦,未来可能不太走得通了。
那么,我们就需要“内循环”。
2
“内循环”的特别意义
如何实现“内循环”?
目前,官方的宣传有三个基本主题。
是“超大规模国内市场”,
第二是“供应链”,
第三是“核心科技”。
以此可以推测,“内循环”战略是这样的:
在需求端,以国内消费市场替代国际出口市场,
在供给端,减少对跨国供应链和外国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
从逻辑上讲,顺理成章。
既然出口不行了,外国市场卖不动了,那就卖到国内市场。
既然外国供应商不稳定了,外资想要撤了,那就把供应链尽量安排在境内,建立供应链备份和替代方案。
既然美国三天两头卡中国的核心技术,那中国就自力更生研发技术。
如果说“外循环”的底色是发展经济学,那么“内循环”则更像接近于生存智慧。
如今,病毒问题的迅速政治化,让不少中国政策制定者开始相信:“外部环境”的恶化,恐怕将长期伴随中国经济,只能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当今的中国GDP规模,已经达到的9倍,其中所对应的国内市场,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能激发出国内的大蛋糕,何尝不是好事呢?
数据显示,美国的第二季度的GDP暴跌32.9%。同一时间,中国是同比增长3.2%。
增长回正是“内循环”的功劳。
而且,“内循环”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概念。
梳理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我们外部需求出现问题时,中国就会出现“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一类的说法。
最近的一次就是在到年金融海啸期间。
这本身没啥不大不了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什么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成不变的。
当海外市场受阻,我们自然就要想办法通过国内销售来过渡。一旦外部需求恢复,那么“内循环”也会被“外循环”取代。
3
“内循环”的经济可行性如何?
理论上是说的通的,但是实践上,我们也要小心翼翼。
因为中国“内需”再大,也大不过世界其他市场的总和。
更何况海外市场的消费者偏好与竞争环境,与中国国内市场大相径庭,能够真正做到由外转内,“无缝切换”的出口企业恐怕寥寥无多。
举个例子,中国是今天世界上 的情趣内衣生产国,其中又以江苏省灌云县为最。
灌云有大规模的的情趣内衣产业集群,是当地就业和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数据中也体现,这些情趣内衣产品中,只有不到四成是提供给中国国内市场的。
类似的特色产业在中国有很多,不少在建立之初就是冲着海外市场机会而不是国内市场去的——要让这样的产业在短时间内成功转型为国内销售,还是比较困难的。
另外,“内循环”的 一个痛点,恐怕还是中国的国内消费能力不足。
没错,目前,我们内需的确回暖了。
但中国当前的国内经济恢复是高度不均衡的:在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的3.1个百分点里,有2个百分点来自于制造业和建筑业,但消费却同比下滑了3.8%。
目前看来,中国的“内循环”也出现一些“堰塞湖”的征兆:
上游的工厂都在使劲生产,包括汽车在内的商品库存快速上升。
而下游的消费者则完全没有从疫情冲击中回过神来。大家都在使劲存钱,而不是消费。
中国人和美国人不一样,花钱十分谨慎,尤其是经济不好的时候。
再加上房价的因素,中国人太多的财富都被房子固定住了,更不愿意掏钱消费了。
所以我们不要觉得光有战略就能提升消费。
降房价,提收入,保民生,这些微观细节做不好,那么宏大叙事,也可能会沦为天方夜谭。
4
给国家一点信心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的“内循环”有逻辑,有挑战。
但不容污蔑。
如今,看到不少左派都在泼凉水,无相君突然就觉得悲凉——被割的韭菜,还嫌镰刀割的不够快。
苏联解体之后,世界拜倒在美国石榴裙下,大家都是靠走向富裕,加班加点为华尔街打工,敢怒而不敢言。
其中,拉美人守着大农场和矿场,踢着足球唱着歌,原地踏步几十年。
中东各国打着小算盘,既想拉拢老大,又想把他的页岩油搞垮。
非洲之光改革后开始返贫,马斯克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不管怎样,财富都是源源不断地流向华尔街,几个操盘手的心情,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小国的命运。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大循环下,美国通过掌控金融和高端科技,让一众小弟跟自己混。
自己吃肉,小弟喝汤,把苦逼产业转移到中日韩那里。
自己国家的人每天工作5个小时,安逸又富裕,而被收割国家人均,在贫困线上挣扎。
看到别的国家起来了,华尔街就组个团,出去转一圈割韭菜,所到之处鸡犬不留,泰铢崩盘、印尼骚乱,乌克兰 不活。
如今,我们还有不少人,天真的以为加入美国阵营就能发家。
其实都是别人手里的棋子罢了。
如何让自己成为镰刀?
我们不能想着贱卖资源了!不想再想着做廉价的代工了!我们要争取更多的高端饭碗!
发展科技,提升经济安全,在美国的各方围堵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我相信,中国会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