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会是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的有效解药吗

2022/10/11 来源:不详

“内循环”近来成为热词。尽管官方一再称“(中国经济)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但分析认为,以国内为主的产业循环会造成科技落后、制造成本上升、失业率升高等。面对疫情及中美 等压力,众多高层已表态: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中国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回圈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内循环对出口的影响

我们主要考虑2点:1,就算不是全然封闭运行的“闭G锁G型经济”,但将长长的生产链和消费端主要都放置在国内市场,中国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2若“内循环”成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然这个话题近来已吸引无数网友议论。

先看条件。作为“内循环”很重要的“扩大内需”,在当今的中国并不容易达成。

有一个数据作为支撑:中国有6亿人月均收入仅人民币元;中国严重的贫富差距、以及高房价对财富的“无效占用”,也让各种产业都要依靠内需消费变得不可能。

自媒体“无相财经”曾在7月31日指出,中国第二季国内生产毛额(GDP)年增3.2%,其中有2个百分点来自于制造业和建筑业,但消费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9%。上游的工厂拼命生产,基层消费者却在疫情中努力活下去,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仍然不足。

至于“内循环”对产业的影响,首当其冲是原本出口导向的企业,难以立刻出口转内销,这当然就会有破产倒闭的风险。

以江苏省灌云县为例,当地生产的情趣内衣,只有不到4成是提供给中国国内市场的。中国有很多这样的特色产业,一个县就成为全球 的产地,国内市场是难以消化其产能的。

此外,有些评论指出,企业出口转内销会加大原本国内市场的竞争,对原本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造成衝击,这些都会导致一部分人的失业或薪资降低。

而财经媒体“吴晓波频道”7月31日指出的观点,我比较认同“内循环”会让过去在全球竞争下被忽视的中国中西部受到更细致的开发,但中国企业被迫转往中西部这个非 选择地区发展,意味著企业成本会因缺少配套供应链而提高;甚至因经营门槛提高会导致行业局部垄断,这些都不利中小企业发展。

更重要的是,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受惠于外资及外国技术的交流,“内循环”会导致技术交流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不利中国的产业升级,将迫使中国企业提高研发成本。

不过,也有些人认为,中国依然在对外开放,但现实国际环境如此,中国注重“内循环”也是不得已的求生选择。只是,在国内无法“降房价,提收入,保民生”的情况下,无法期待经济“内循环”能有好结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