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区的这位老师,用40年时间,让农
2022/5/3 来源:不详白癜风医院募捐活动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7/5796518.html
“我来自于农村,希望改善农村孩子的教育,也想为家乡做点贡献。”
这是做过12年普通教师、27年小学校长的马永其经常说的一句话。从教39年来,从嘉定西北的村小到嘉定最南边的镇小,马永其一直深耕于农村教育土壤。
年从安亭师范毕业后,马永其先后在白家桥村校、葛隆村校、外冈中心校任教,并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年6月调任望新中心校校长,从年起担任上海同济黄渡小学校长,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13年间,同济黄渡小学从原来一所办学水平一般的乡镇小学,发展成为拥有东西两个校区、教学质量稳定的嘉定区办学先进学校。
学校已连续9年被评为“嘉定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作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红旗大队、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年学校还被评为嘉定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校、全国品质课程实验学校。
在年教师节来临之际,马永其获得“嘉定区教书育人模范”称号。
马永其,这位先后荣获嘉定区第三届十佳校园长、嘉定区教育系统“心系教职工好领导”、嘉定区教育系统尊老敬老好校长、好书记的乡镇小学校长,成为全区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工学习的榜样。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杂志》年3B刊,作者徐晶晶,图片摄影薛婷彦,更多内容,请参考杂志。
营造“和美”教研文化年,马永其调至上海同济黄渡小学任校长,学校当时的综合实力在区里排名相对落后。“给我5年时间,我会带出一所不一样的学校。”马永其立下了军令状。
在同济黄渡小学工作的最初三年,马永其的一头黑发在全身心的投入忙碌中变得花白,在他看来,学校的发展,关键是教师,核心是学生。让三者同步发展、同样精彩,校长责无旁贷。
面对当时老年教师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状况,马永其一边招聘新教师,一边大胆革新校本培训模式,通过搭建“三格三式”平台,教研专家引领,实施“课例式”“主题式”“叙事式”教研,开创新教师能入格、青年教师会升格、骨干教师有风格的教师专业成长新局面。
学校专门成立了青年教师工作领导小组,每个月以“青年教师教学论坛”为形式,让青年教师通过对听过的一个报告、读过的一本教育专著或一个教育故事、教育过的一个学生、上过的一堂课、目睹的一个教育现象、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教育教学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年到年,学校共招聘了61位教师。现有教师当中博士1人,硕士14人,本科以上学历占98.97%,平均年龄34岁。和生源结构类似,目前学校外地教师也超过一半。
年至今,学校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和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个,市级奖项3个,区级奖项个。学校体育、美术、语文、英语教研组相继获得“嘉定区示范教研组”“嘉定区优秀教研组”等荣誉;年,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同时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在嘉定区所有小学中是唯一一所。
学校“和美”教研文化获嘉定区第二批“学校文化建设品牌项目”;教师主持参与区级课题14项,学校综合实力大幅上升并保持在全区前六位。
在联动南翔小学“灵动课堂”项目实施中,黄渡小学还积极探索教师提问的“逻辑链”与学生的“思维链”相互匹配的“两链”有效策略,践行教师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活动的“美丽课堂”准则,相关经验做法先后在南翔小学、封浜小学、马陆小学进行交流与展示。
在马永其看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学校的老师一个个单独挑出来,或许出类拔萃的不多,但是借助‘捆绑式’发展,整体水平提升显著。”
在黄渡小学,教师的小办公室被打通成大办公室,使同一年级的任课教师基本在一起,便于日常研讨。马永其经常对教师们说,在办公室研讨教学问题要讲普通话,但是日常交流可以讲上海话特别是黄渡话,这样外地青年教师对学校、对上海更加有亲近感。
脱颖而出的教师往往拥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特点,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副校长张亚萍是语文教师,马永其来到黄渡小学后不久就发现她语文课上得很好,于是想办法搭台子、压担子给她锻炼机会。张亚萍年仅30岁就评上中学高级职称,负责教导处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好,这与马永其的知人善用是分不开的。
马永其把精力倾注在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身上。东华大学材料学博士王扬,考虑到家庭原因、个人生涯规划等主客观因素,于年来到黄渡小学做数学教师,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从试讲开始就感受到校长对优秀人才的尊重、对青年教师的包容和关心,让远离东北老家的她也备感温暖。
王扬告诉记者,学校安排骨干教师和新教师结对为师徒,全体青年教师参加“四个每”活动,即每学年发展定定位、每周诊断实打实、每月随笔心交心、每学期亮一亮,让非师范专业出身的她受益匪浅。“我们在成长”青年教师座谈会,是学校每学期末雷打不动的惯例。无论多忙,马永其都会参加,和青年教师们聊得失、谈收获。
为了让教师们全身心将精力放在教育工作上,马永其成了“大管家”,既要抓教育质量,又要了解青年教师的所思所想。
年来到学校担任美术教师的陈迪,从最初在上海生活工作不适应到如今成长为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和艺术总辅导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获得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并代表上海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
陈迪于年获得区十佳师德标兵上台领奖时,马永其特意安排陈迪的家人从河南来到上海在颁奖现场与他相聚,陈迪非常感动,他从未说起但内心深处特别渴望家人见证自己努力的想法,被细心的马永其觉察到了。
陈迪明白,在美术教学与艺术创作双丰收的背后,是马永其为他安排带教师傅、专设个人工作室、支持他举办个人画展的关心与帮助。由陈迪等共同参与的剪刻纸课程,已成为学校特色课程,学校还因此入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学校。
马永其校长
以“五力”课程丰富“尚美”内涵走进学校大门,镌刻着“尚美”两个字的石头映入眼帘,这块石头曾经是黄渡、安亭的界碑,见证着百年老校黄渡小学的传承与发展。
对马永其来说,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即“培养怎样的学生”和“怎样培养学生”,是他近40年教育生涯中始终在思考的两个基本的教育命题。
面对如今56.28%是随迁子女的生源结构,他引领团队,研究核心素养,重构学校课程,践行“向着美的方向生长”的办学理念,建设“尚美”学校文化,即“崇尚道德之美(尚德),崇尚学习之美(尚学),崇尚体格之美(尚格),崇尚艺术之美(尚艺),崇尚创新之美(尚新)”。
分别对应五个“崇尚”,学校现已形成“魅力、实力、活力、才力、能力”五大领域、60多门拓展课,面向全校多名学生开设。低年级教师互动走班,中高年级学生选择走班,每个学生都能在更丰富、多元的课程里畅游成长。
学校是嘉定区体育项目(篮球、网球)布点学校,嘉定区首批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基地学校,剪刻纸教育、科技和篮球是学校的特色项目。每周三下午,全校师生迎来“快乐活动日”,整个校园一片欢腾,技能类、艺术类、健身类、学科类、实践类校本课程全面展开。
“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让‘小龙人’踏着美的节奏生长。通过以美益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怡情、以美促才,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发展’的‘小龙人’”。
来到篮球场上,马永其和师生一起运动,他告诉记者,原来学校提出“小龙人”称号最初起源于年,冠名“小龙人”,一取寓意“龙的传人”,二来符合儿童心理及审美情趣。马永其来到黄渡小学以后,进一步推进“小龙人”形象工程建设。如今,卡通形象“黄小龙”和“黄小美”成为全校学生最喜爱熟悉的形象代言人。
“五力”课程紧扣德智体美劳五育,学生喜闻乐见。
如“魅力”小龙人课程中,有一项“同济科学文化之旅”实践类课程,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为实践基地,与轨交、材料、软件、电信、汽车五个学院建立共建合作机制,让一、二年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让三、四、五年级学生在大学生的指导下探究科技知识,在开展主题式探究、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养成,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
以“思维与表达”为基点的学科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实力”小龙人课程的最大特点。为传承民族经典文化,学校开设了具有特色的《三字经诵读》《童谣创编》《古诗欣赏》《新九章算术》等课程,根植传统文化又充满新意。
围绕“弘扬经典、律动校园”的主题,在“才力”小龙人课程中,各项艺术类校本课程蓬勃展开——民乐队吹奏竹笛,丝竹袅袅;合唱队古诗咏唱,诗韵声声;民族舞社团载歌载舞,倩影翩翩;绘画社描绘《清明上河图》,勾勒《千里江山图》,定期更换主题和表现形式,自创校园“艺术墙”“民间游戏造型雕塑”。
从每天晨练活动开始,跳绳子、踢毽子、造房子、滚圈子、刮片子、盯核子等各种民间游戏,让“活力”小龙人课程天天呈现,立足《小龙人健身游戏活动》校本教材的开发,学校将“民间游戏”“体育游戏”“篮球游戏”交错融合,创新开展活动,同时依托每年五六月“小龙人健身游戏节”的举办,阳光体育伴随着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实施“能力”小龙人课程中,学校以民族文化特色工程——剪刻纸为核心,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二、三年级学生剪纸,四、五年级学生刻纸,由“舞刀弄剪”还衍生出“趣味撕纸”“船奇文化”“艺术摄影”等其他“能力”小龙人课程。
近两年有人次获市级技能类竞赛奖项,人次获区级奖项,“弄潮儿船模之家”“小龙人剪刻纸馆”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基地。
“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快乐体验的大舞台,让学生在其中经历课程、幸福成长”,是马永其不断为之努力的目标。
每周三下午的“快乐活动日”,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技能类、艺术类、健身类、学科类、实践类课程全面展开
让学校变得更加美好坚守“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的教育信念,马永其努力办让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
在马永其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个性,教育就是要以适当的手段保护其天赋、发挥其潜能、尊重其意志,营造适合儿童成长的美好环境,让孩子们在纯粹的教育世界里认识自我、自由生长,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成就最幸福的自己。
在师生眼中,马永其经常会出现在他们的课堂后排,默默地边听边写;或是出现在食堂里,端着盘子问大家饭菜合不合口味;或是站在校门口,和经过的学生寒暄几句。得知有个孩子因病失学,马永其组织党员教师骨干每周上门送教,一送就是5年。
他还陪着学校里公认的“皮大王”——小田一起晨跑,让孩子打开心扉,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常常对教师说,越是各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越是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孩子。我也希望能用行动去传递给教师们相同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是一切为了孩子,也是为了一切孩子。”马永其说。
学校就像马永其的家,暑假里哪怕三伏天,他也要每天去校园转一圈。为了让更多的农家子弟享受优质教育,暑假里马永其还抽空带领学校42名党员教师送课下村,剪刻纸、民间游戏、葫芦丝、水墨彩绘等艺术活动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在嘉定区燎原计划项目中,学校还连续两届成功立项。“剪刻纸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农村小学生活能力培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科研成果在区内进行推广。
年暑假,学校迎来电缆扩容工程这一头等大事。
虽说校园维修工程包给了施工队,校长只要托付好总务部门,完全可以休息。但马永其认为,这次电缆扩容是年学校迁入新校址以来的首次供电设备重建,事关开学后师生教育教学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工程无小事,必须亲自抓,确保万无一失。
作为嘉定区信息化实验学校、科技特色学校,学校暑期扩容10多年前的供电设备,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校园的需求。
十几年来,马永其大小手术动了3次。工地上尘土飞扬,马永其毫不在乎,看图纸、问情况,照样走照样跑,完全像个做工程的行家。下一个暑期,校园小剧场、图书馆改建已经谋划,又将迎来无休假期,但马永其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