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大臣杜弼留下关于赏罚的经世名言,自己

2023/2/18 来源:不详

赏罚在古代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统治制度,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用人手段。君主将爵位、土地乃至人口,分封赏赐给子弟宗室以及贵戚功臣等,这种封建制度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奖赏。

因为赏罚重要,古人在这方面发表过很多的言论,其中有不少成为经世名言。譬如,东魏、北齐大臣杜弼曾说:“天下大务,莫过于赏罚。赏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之人惧,苟二事不失,自然尽美。”因其对赏罚的重要性和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十分精当的概括,就经常被后人引用。

然而,杜弼这位对赏罚的意义和作用,有着深刻认识的北朝名臣,自己最终却因遭受北齐文宣帝高洋的错杀,而成为封建君主滥施刑罚的一个牺牲品和典型案例。本文就从赏罚这个角度,来介绍分析他的人生轨迹。

■他堪称东魏的“苏绰”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今河北曲阳县)人,他自称出自京兆杜氏。读完《北齐书·杜弼传》,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时期的另一位名臣——西魏苏绰,因为从史书记载的文字来看,他们二人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西魏名臣苏绰画像

在前面「用人篇」《一对传奇父子,父亲苏绰:乱世英才,“六条”理弱国,建传世奇功》一文中(以下简称“苏文”),已经介绍了苏绰的主要事迹。现将《北齐书·杜弼传》、《周书·苏绰传》内有关记载摘录如下,作一对照:

●《北齐书·杜弼传》:(杜)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祭,师每奇之。…许以王佐之才。…弼长于笔札,每为时辈所推。…台中弹奏,皆弼所为。诸御史出使所上文簿,委弼覆察,然后施行。…高祖(即高欢)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周书·苏绰传》:(苏)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因称其有王佐之才。…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太祖(即宇文泰)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

从上面摘录的文字可以看出:二人都年少好学,人称有王佐之才;入仕都以文才见长,大笔如椽,参掌机要;受到专擅朝政权臣的高度信任,以致都获得了“空纸”为诏的罕见特权。

当然,二人也有诸多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其一,尽管杜弼所任官职位次比苏绰要高,但其对朝政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却比不上苏绰;其二,杜弼在朝中和地方都有过任职,且有不俗的表现,履历比始终充当谋臣的苏绰要丰富;最后,他们的人生结局完全不同,杜弼冤死在自己的君主手中,苏绰却达到了辛稼轩所向往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人生境界。

杜弼影视形象

杜弼在政治上的作为,尤其是对当时朝政的影响,虽然不及苏绰,但他也有自己比较突出的方面,主要有二:

一是他对老庄学说、儒学、佛学和史学,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曾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分别呈送给东魏君主和高欢、高澄父子。又注《庄子·惠施篇》、《易上下系》,名之曰《新注义苑》,并行于世。《北齐书·杜弼传》记载:“弼性好名理,探味玄宗,自在军旅,带经从役。”“耽好玄理,老而愈笃。”他一生为官,同时也做了一辈子学问,在当时已成为知名的学者。

二是由于深谙赏罚的功能作用,史载杜弼“为政清静,务尽仁恕,词讼止息,远近称之”、“所在清洁,为吏民所怀”。《北齐书·杜弼传》记载了在他担任光州(治所在今山东莱州市)曲城令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

当时应征服兵役的人,有相当一部分在途中逃亡。为此,朝廷下令须由县令亲自将他们送至军所。那一年光州征兵,当杜弼将曲城县服役的人送达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境)时,“州兵一时散亡,唯弼所送不动。他境叛兵并来攻劫,欲与同去。弼率所领亲兵格斗,终莫肯从,遂得俱达军所。”由此可见他的深得人心,这一点丝毫不比苏绰逊色。

东魏丞相高欢影视形象

■高欢:骂是爱、打是疼

上文已述,东魏权臣、丞相高欢对杜弼十分器重。不过,他也曾数次责罚杜弼。

有一次,相府官员辛子炎在禀报时将“署”读为“树”,高欢认为触犯了他的家讳,因为他爹名叫“树生”,当场对其实施杖责。杜弼上前劝说,他向高欢解释:《礼记》中有“二名不偏讳”的说法,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徵”字时就不说“在”字,说“在”便不说“徵”,因此辛子炎的过失按理可以得到宽恕。高欢接下来的举动,《北齐书·杜弼传》作了如下记载:

高祖(高欢)骂之曰:“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叱令出去。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

将高欢的话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意思就是:你眼瞅着我正在发怒,居然还要引经据典来刺激我!这句气话让人忍俊不禁,从中可以看出高欢是个性情中人。

有一回,杜弼曾私下劝说高欢不妨接受魏主的禅让,高欢却“举杖击走之”。这件事无论怎么看,都给人一种“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感觉。

东魏天平四年(年),杜弼曾接连遭受二次责罚。这年正月,东魏向西魏发起攻击。尽管高欢兵分三路,并下令在黄河上架起三座浮桥,但他的对手西魏丞相宇文泰还是看出了其中的虚实,做出了集中兵力对付窦泰一军的正确决策。结果,骄傲轻敌的窦泰遭受西魏军的突袭,兵败自杀。

西魏丞相宇文泰画像

在这场战事中,苏绰和杜弼这两位谋臣,也算是有过一次隔空交手。苏绰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他是战前唯一赞同集中兵力迎敌的西魏官员。杜弼则被临时任命为监军,直接参战,兵败后跟另外六人逃回,被“锁送晋阳”。见到这位监军,高欢责问为何不纠正主将窦泰的过失,杜弼回答说:“刀笔小生,唯文墨薄技,便宜之事,议所不及。”这个回答也体现出杜弼的个性,高欢当然不会满意,将他降职。

九月,东魏军卷土重来。大战在即,杜弼却向高欢提出,应当“先除内贼,却讨外寇。”对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北齐书·杜弼传》作了如下描述:

高祖(高欢)问内贼是谁。(杜)弼曰:“诸勋贵掠夺万民者皆是。”高祖不答,因令军人皆张弓挟矢,举刀按槊以夹道,使弼冒出其间,曰:“必无伤也。”弼战栗汗流。高祖然后喻之曰:“箭虽注不射,刀虽举不击,槊虽按不刺,尔犹顿丧魂胆。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弼于时大恐,因顿颡谢曰:“愚痴无智,不识至理,今蒙开晓,始见圣达之心。”

此前不久,同样是整肃贪腐这件事,杜弼已向高欢建言。高欢当时道出了自己的苦衷,他认为“天下浊乱,习俗已久”,更担心一旦整饬吏治,就会招致文臣武将的背弃,声称这件事急不得,要杜弼稍加等待,让他慢慢来处理。①

西魏、东魏、梁分治形势图

高欢这一次为何要变脸,改演“武戏”呢?他当然是希冀借此来激发一下士气,鼓励将士们去立功获赏。既然如此,那就只好暂且委屈一下杜弼。只不过杜弼的“战栗汗流”,并未换来东魏将士的斗志昂扬,他们再遭败绩,“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②

高欢和宇文泰,都是将君主沦为傀儡的一代枭雄。从对杜弼、苏绰这两个人才信任和重用的情况来看,他们在识人、用人和赏罚方面,都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是风格有所不同。高欢和杜弼的相处,感性的色彩更浓一些,有时甚至带有几分戏谑;宇文泰跟苏绰之间,则显得比较理性,可谓相敬如宾,双方的互信程度超过了前者。可以这么说,重视用人和赏罚,是宇文泰和高欢这类权臣,在乱世崛起必须具备的一个技能。

■杜弼之死

东魏武定五年(年)正月,经历玉璧之败的高欢在晋阳病逝,他的长子高澄(-)接过了权柄。

这年十一月,杜弼作为军司与大将高岳、慕容绍宗出征彭城,行前高澄赏赐给他一匹马,对他说:“此厩中第二马,孤恒自乘骑,今方远别,聊以为赠。”又让杜弼“陈政务之要可为鉴戒者,录一两条”。杜弼对高澄说:“天下大务,莫过于赏罚。赏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之人惧,苟二事不失,自然尽美。”高澄听后大喜,称赞说:“言虽不多,于理甚要。”二人“握手而别”。东魏军这次获得了大胜。从这一记载来看,高澄对杜弼颇为倚重。

高欢卡通形象

高澄在武定七年遇刺身亡,他的同母弟高洋走上前台,并于次年取代东魏、建立齐国,史称北齐。高洋一开始对杜弼也很信任,让他兼任长史、加卫将军,后又转任中书令,仍兼长史。爵位由定阳县男进为县侯,食邑由二百户增至五百户。杜弼此时位居僚首,“志在匡赞,知无不为”。但好景不长,他很快就失去了信任。其中既有他们君臣间的个人因素,也受制于当时的大环境。

个人因素。在高洋拟议取代东魏时,身为长史的杜弼却投了反对票,他提醒高洋说:“关西,国之劲敌,若受魏禅,恐彼挟天子,自称义兵而东向,王何以待之!”③可见他并非不支持高洋,而是担心此举被西魏抓住把柄。当时投反对票的人很多,其中还包括高洋的母亲娄昭君。此种关爱式的反对,可能会引起高洋的不快,但尚不足以构成矛盾冲突。

高洋曾向杜弼作“治国当用何人?”杜弼回答说:“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这话让高洋产生了反感。他的父亲高欢虽然出自汉族,但早年的经历让他接受了鲜卑族的风俗文化,在执政后维护的也是鲜卑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后世将他们父子视作胡化的汉人。

跟只顾埋头做事的苏绰不同,杜弼的个性易于招惹麻烦。高洋在位期间,一个叫高德政的人开始受到“亲昵”,地位日益上升,引起了杜弼的不快,他曾当面对其进行挖苦讽刺。高德政也还以颜色,二人开始了“缠斗”。

北齐文宣帝高洋影视形象

大环境。历史上的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一位只做了半截英雄的君主。他在前半程少有大度,志识沉敏,外柔内刚,果敢能断;后半截则嗜酒成性,荒淫无度,疯疯癫癫,疑似有病。④被他残害的文武官员,不计其数。

史载,当高洋准备让杜弼“以本官行郑州事”时,杜弼却后院失火,家客告他谋反。下狱后,“案治无实,久乃见原”,“因此绝朝见”。祸不单行,他的次子也遭人控告。高洋决定新旧账一起清算,将杜弼贬谪临海镇(地在今江苏灌云县)。

套用一句时髦话,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杜弼来到临海,却获得了显身手的机会。那里发生叛乱,他带领大家守住了城池。高洋获悉此事,决定对杜弼予以褒奖,让他就地“行海州事”。于是,杜弼开始修治州境内的道路,又在滨海地带“起长堰,外遏咸潮,内引淡水”。

杜弼后来被正式任命为胶州刺史。北齐天宝十年(年)四月间,从京师邺城来了使者,他的使命是在胶州将刺史杜弼就地处死。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杜弼被处死后,朝廷又发来驿传,要求刀下留人。原来,高洋下令杀人时处于昏醉的状态,酒醒后他心生悔意,下令派人去将前诏追回。然而,悔之晚矣!

一个月后,高洋将刚刚出任尚书右仆射的高德政残杀。半年后,这位因嗜酒致病已无法正常进食、只能靠喝酒来维持生命的君主,也一命呜呼了。十年后,北齐朝廷决定追赠杜弼“使持节、扬郢二州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扬州刺史,谥曰文肃。”再过八年,北齐被取代西魏的北周灭亡。

杜弼用自己的经世名言和人生经历,为赏罚的极端重要作出了准确的诠释。

注:①可参阅拙作《一对传奇父子,父亲苏绰:乱世英才,“六条”理弱国,建传世奇功》;②《资治通鉴·梁纪十三》;③《资治通鉴·梁纪十九》;④可参阅拙作《「读通鉴讲故事」嗜欲篇高洋:前后判若两人,因嗜酒几乎成病态》。

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加粗引文,均引自《北齐书杜弼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