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杨昌能精耕细作36载
2023/7/23 来源:不详我叫杨昌能,今年63岁,是平塘县平舟镇磨刀石村村支书,虽已年过花甲,却每天还穿梭在村寨的乡间小道上;身患老疾,但仍然还奔赴在工作前线;双鬓花白,仍然放弃晚年安逸生活为群众谋划幸福美满的日子,我在磨刀石村“精耕细作”了36载,如今,看到群众日子越来越幸福,我无比高兴。
磨刀石村是一个毛南族群众聚居村,上世纪90年代,这里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每逢下雨,都会出现“下脚无处踩”的尴尬处境,夜晚照明还停留在点煤油灯,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当选了村支书。
当时,我们村有10个村民组,水、电、路、讯不畅通,那时,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家乡的群众过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的好日子。
杨昌能(左一)查看油茶长势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谋划、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用产业带动经济,以增收回馈群众,群众的钱袋子变得越来越鼓实,小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陆光辉是蚊子冲组的一名贫困群众,以前,他家仅靠种植水稻维持生计,没有什么收入来源。脱贫攻坚以来,村里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前两天,他养殖不到一年的幼牛卖出了元的好价钱,现在他家的猪圈里还有10几头大肥猪,今年对他来说又是丰收的一年,看到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现在磨刀石村的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在这之前,有许多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当时,我就坚持每天入户走访,定期开群众会,与群众深入交流,慢慢地做群众思想工作。夜以继日的付出,大家最终选择相信我,撸起袖子干起了产业。
想致富、先修路。产业有了,农产品怎么运出去又成为最大的难题,我鼓励群众投工投劳投资金。正是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对于村里的倡议,大家都积极响应,团结一致,出钱出力,建成了一条条“产业路”“致富路”。
杨昌能(左一)入户走访群众
63岁的我一直不遗余力的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任劳任怨。长年高压的工作状态让我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病根,年,我不幸在家摔了一跤,在医院躺了两个多月,当时我就觉得快坚持不下去了,就想到不做了,后来又想,我们村是较少民族(毛南族)村,群众在脱贫路上还不够富裕,还是要坚持,我就坚持干!
担任村支书36年来,我一直秉承为百姓排忧解难的理念干工作,群众对我十分信任。年3月,平塘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磨刀石村通过发展也成功脱贫,我也终于能安心地回家休养。但就算退休了我也要心系磨刀石村,为群众的致富小康路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的班子更加团结、更加有活力,把我们毛南族群众的产业抓得更扎实、更高效,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同时我还协助村支两委,把全村的油茶产业抓起来,扩大种植面积,使老百姓更加富有。
磨刀石村漫山遍野的油茶
如今的磨刀石村,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用起了自来水,户户灯火通明,干净整洁的硬化路蜿蜒在村寨里,寨子里随处可见群众用着宽带和4G网络刷抖音,漫山遍野的油茶产业,田间地头长势良好的经济作物,拔地而起的楼房,磨刀石村的群众切切实实过上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增收”的美好幸福生活。看到磨刀石能有今天的变化,我感到无比的欣慰,这个让我奉献了一辈子青春、“精耕细作”了36载的家乡,如今盛开出幸福的花朵。
平塘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曾廷胜罗再祥记录整理
编辑:刘朝媛
校审:吴贵梅
审核:扶 曼
监审:孟景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