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吧乡村产业扶贫百花齐放,看看这
2024/12/30 来源:不详近日,从连云港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十三五期间,全市通过产业、就业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帮助2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增收脱贫,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年均增长16.38%,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的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灌南县李集镇新民村:“稻渔果”混合种养项目日前,省委书记娄勤俭到连云港调研检查时,专程来到新民村,登上村口的观鹭亭,眺望万亩“稻渔果”混合种养水面,充分肯定了当地将传统建筑与现代风格相结合、打造特色水文化的做法。“稻渔果”混合种养项目是采用“老板+合作社+农民+职业经济人”模式运作的,即公开选聘有实力的能人,以每年每亩白麦斤国家保护价格,从农户手中把土地流转过来,成立合作社。将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组织起来在合作社里务工,大量优质水果、水产品通过职业经纪人销售出去。目前,产业区内直接就业人数达人,季节性用工为人,大量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该项目直接带动低收入户解困脱贫。新民村原来是省定经济簿弱村,于年脱贫。目前,该村已形成包括农事体验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例如采摘类、渔猎活动类、乡村美食品味类、农耕农事参与类等,具备“行、游、住、食、购、娱”六大基本要素。以鲜明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采摘、剪纸、草编、垂钓、摄影、航拍等旅游路线贯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新兴游乐项目中的精华,以民俗体验、耕作插秧为主题,以特色灌南美味来满足各方宾客,全面展现一个传统又创新的乡村特色旅游景区。·灌南县百禄镇南房村:百禄工业集中区+扶贫产业园年,南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是20.35万元,年预计能达到69万元,一年之内翻三倍还多,南房村的底气从何而来?南房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十三五期间,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户、低收入人口人。如今,南房村依托百禄工业集中区和扶贫产业园,投入帮扶资金万元,建设标准厂房平米,通过厂房租金收益,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带动20名村民在园区就业;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成亩大棚葡萄种植园、亩大蒜和多亩山芋种植田,投入帮扶资金万元,实施优质葡萄种植,通过葡萄大棚出租每年村集体增收45万元,发动村民种植大蒜、山药等经济作物亩,每亩增收2元;南房村力争通过建设扶贫产业园,深耕农业,实现田园变园区;建设百禄中小企业园,壮大工业,实现农民变工人;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培育三产,实现农村变社区,通过这“三个转变”来实现南房村乡村振兴目标。·灌云县小伊镇后场村:扶贫厂房+藕虾共作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后场村于年达到新“八有”标准,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8.4万元,所有低收入户于年底全面实现脱贫。年和年,后场村利用扶贫资金万元由县统筹建设扶贫厂房,并且在年利用扶贫资金万元,在镇工业园区建成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出租给连云港米思米标准件有限公司,带动20余名低收入户就业。后场村建立了“藕虾共作”基地,大力发展藕虾共作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该项目占地亩,总投资约万元。观赏区包括4公里长循环荷花观赏区域及亩荷花观赏休闲园;体验区设有垂钓区、采摘区,捕捞区,形成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现代农业园区。项目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户提供采莲藕、育荷苗、捕龙虾、保洁等田间管理岗位,提供10人到基地劳务,通过旅游收入、销售观赏荷花苗及小龙虾养殖收入,人均增收元到0元。·赣榆区黑林镇小芦山村:林果产业项目小芦山村是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依托黑林林果产业,打造种植、采摘、垂钓、餐饮的蓝莓产业,农民获得租金收入及打工收入,村集体增收12万元。黑林镇放大北纬35°最适合种植水果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林果三万亩,打造集蓝莓种苗培育、种植、深加工、采摘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镇——江苏省蓝莓小镇、江苏省最美百果园。多低收入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长00元,带动20个村年集体增收余万元,同时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使昔日荒山坡变成农民增收的“聚宝盆”。黑林镇栽好“摇钱树”,撑起“一片天”。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1家,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形式,低收入农户年人均增收0元;黑林镇栽好“智慧树”,“创客”满家园。整合各类帮扶资金,规划布局大树扶贫产业园、吴山工业园,招引服装、箱包等无污染劳动密集型企业,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关培训,有效解决多名留守妇女及部分无法外出务工低收入群体就业问题;黑林镇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以蓝莓、猕猴桃等园区赏花、采摘、垂钓、餐饮为一体的旅游环线已露雏形。年以来,黑林镇在互联网开通网店的有多家,全镇电子商务收入达到了万元。电子商务叫响了“果香黑林”的绿色品牌。年,黑林镇居民定期存款达9亿元,比年增加1.2亿元,镇域年人均增加存款2元。FM.1连云港综合广播《振兴吧!乡村》舒畅